WFU

網站頁籤

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

關於中暑這件事

「醫生哪~我中暑了啦!」

「有甚麼症狀?」

「中暑不就中暑嗎?還有分甚麼症狀嗎?不是直接刮痧就好嗎?」

別嫌醫師囉嗦~其實是中暑真的有分阿!

聰明的人類只要有條件,總可以為自己創造更舒服的環境,但只要失去平衡,就會產生偏病狀況。近年夏天越來越熱,冷氣越開越強,路上飲料店三步一家誘惑著。這樣產生的中暑,跟農業時代鋤禾日當午的中暑,還會一樣嗎?

雖說如此,但其實在中醫古籍裡就已經描述過這個狀況。

古籍裡的中暑

東漢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裡提過太陽中暍與太陽中熱,而明代景岳全書則提到陰暑與陽暑。 原文很長一段,幫大家劃重點轉白話。

景岳全書卷之十五:「人哪,討厭熱天喜歡寒涼,若是躲在陰涼處吹風,或著衣被不蔽體,就有發熱頭痛、無汗惡寒、肢體痠痛等症,或者貪吃寒涼食物,嘔吐拉肚子,這叫陰暑;而陽暑是因為受熱造成,也就是仲景說的中暍,盛夏烈日在旅途或田野中不辭勞苦奔波,而有頭痛煩燥、大渴大汗、喘到不行或是喘不起來。陰暑陽暑治法不同,要看氣的虛實、火氣大或小,可能要補可能要清,如果不分清楚,害人不淺!」

因此,中暑不但有症狀之分、原因之分、更有治療方式之分,千萬不要一以概之。

當然典籍中還有許多關於暑病的論述,但以臺灣人常說的中暑,用陰暑和陽暑這兩個詞就可以解釋得很清楚。

陽暑

陽暑接近於熱衰竭、熱中暑等詞,是由於持續高熱之下,大量水分散失與體溫調節失常,容易造成體表發熱、口渴汗多或無汗、頭痛明顯、心跳加速甚至昏倒等等。陽暑需要大量補充常溫水,也可能需要補充些許電解質。在難以調解解熱的狀況下,可以搭配刮痧來做處置。

陰暑

至於陰暑,跟都會區裡的生態是不是很像呢?平常待在冷氣房裡,偶爾出外一下、或是中午出去吃個飯,體溫上升了,但汗都還沒發出來就躲進冷氣房或車上對著風口吹、或是直接一杯冰飲灌下去,於是不僅原本調節體溫的過程被中斷,還多攝入了許多寒氣,到了晚上環境降溫了,人的體溫反而調節失常,覺得更燥熱了。反而需要用一些溫散的方式,比如泡溫水澡讓自己出汗,並且在出汗之後不能急著降溫,讓身體慢慢可以重新調節。

夏日保養方式

最後,景岳說該怎麼保養呢?

「夏月盛暑之時,必令身有微汗,此養身之道,最得時宜者也,若必使快然無汗,則未免陰勝於陽,多致疾矣。觀之經曰:暑當與汗皆出勿止,是言暑汗之勿宜止也。又曰: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,是言暑汗不出之為病也。此夏月之汗宜否,蓋可知矣」

一樣劃重點轉白話,夏天微微出汗是正常的,刻意保持隨時無汗,陰陽不平衡,不止夏天生病,秋天也會生病!

就如同中醫會用三伏貼來為身體保存夏日陽氣,避免冬季哮喘過敏發生一樣,順應節氣保養身體,事半功倍。

調理門診這邊請